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红荷彩韵 (书法学习)

红荷婷立百媚生,清香淡雅自从容。柔情尽现迷人眼,彩韵绽放笑碧空!

 
 
 

日志

 
 
关于我

我从远方走来 带着泥土的芳香 伴着红烛的事业 追求着初恋的梦想 让天地作证 让日月考量 二十年的诲海泛舟 践行着人生的理想

脱胎易骨变相改观  

2016-07-30 13:36:08|  分类: 【书学之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张海的隶书品格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启示

 

张海先生是以隶书名重当代的书法大家。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品格》中曰:"就忆而分论其等,擅长殊技,略有五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并列精鉴,优劣定矣。"其中,对"大家"他是这样界定的。"篆隶章草,种种皆知,执使转用,优优合度,数点众画,形质顿殊,各字终篇,势态迥别,脱胎易骨,变相改观。犹之世禄巨室,万宝盈藏,时出具陈,焕惊神目,二之大家也""脱胎易骨,变相改观",这对张海的隶书品格而言颇为切合。的确,张海先生的隶书具有引领时风的艺术品格和继往开来的精神魄力,其独具个性风格的书法艺术语言,受到书法界的广泛赞誉。

张海的隶书具有正大气象,有一种阳刚之美,是典型的中原书风。然而,认真祥察每一个艺术细节,又同时呈现出美的丰富性和层次感。有"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唐司空图语,下同)之雄浑,有"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之豪放;有"窈窕深谷,时见美人"之纤禾农  ;有"饮真茹强,蓄素守中"之劲健;有"超心炼冶,绝爱缁磷"之冼炼;有"畸人乖真,手把芙蓉"之高古;有"坐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典雅;有"绿杉野屋,落日气清"之深著。大凡属高层次的艺术美,往往不是单一审美元素之呈现,而是多种审美元素之整合。然而,张海隶书这种艺术美的多元化并不冲犯其主体之格调,统领其主体风格的仍是刚健质朴的书风。这里,让我们联想起清人的隶书风格。从隶书风格发展史上看,清代隶书是第二座艺术高峰,而且,若从人文精神的自觉灌注上去审美观照,清隶又有超越汉隶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一批隶书大家各具特色艺术风格之创造上。如郑谷口以草法入隶,飘逸而沉著;金冬心以吴碑入隶,古朴而浑雅;邓石如以篆籀入隶,遒丽淳古;伊墨卿以颜法入隶,气度恢宏。可见,清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师隶但不是将汉隶看成束缚自我的金科玉律,思想解放,胸襟开阔,大胆创新,所以他们的隶书都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张海先生也许是从清代隶书大家的创新中得到过有益的启示,他在隶书创作上所表现出的开阔的视野、非凡的艺术质素、敢于借古开今的勇气,使他始终能够站在时代书风发展的前沿,主动把握当代书法的审美趋向,创造出了"不与人同"的个性风格。评者云:张海四体皆能,且各体造诣很高,楷法《张猛龙碑》,早期遍临汉碑,于《封龙山碑》着力尤深。继而又潜心汉简、尺牍、帛书等。也可以说,他把隶书看成了自己努力打造的拳头产品,大凡能够借鉴的艺术美他都装进了隶书这个菜篮子里。他的隶书在结构和体势上基本保留了东汉经典隶书之意象,略趋于民间书法的夸张和变形。汲取了篆籀之浑厚、魏碑之凝重、行草之灵动、汉简之超逸,以及现代书法创作的审美情趣,诸美之间互相调和自然,并无造作之感。做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达到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境界。清代的郑板桥创造了"六分半"书,其实,他的这种真草隶篆四体拼凑之体,多有媚合市侩习尚,有商业目的,因此显得造作有失自然,境界不高,这使他终难挤身于一流书家之列。现代书家陆维钊创造的"蜾蝙体"也是篆隶草相揉合的产物,但似古而乖时,在当代书坛影响不大。张海先生在隶书创新上,融合汉简、行草、魏碑等书法之美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的确有超越前人的地方。他之所谓的"良种培育"式的创新思维模式和敢于"独特偏见,一意孤行"的艺术勇气,无疑为他走向成功打开了方便之门。




张海隶书的内在魅力,得力于他高超的用笔技巧。在他的隶书作品中,处处表现出一种笔力美和功夫美。孙过庭《书谱》云:"隶欲精而密",这""其实指的是笔法问题。张海隶书的用笔精妙绝伦,笔法的高度凝练已达到了空间的化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锋取势,力透纸背,加上浓墨如漆,笔画显得异常厚重而有质感。书家驾驭笔锋的能力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二是侧锋取妍之运用恰到好处。如漆的重头横画,随后便是侧锋铺毫,飞白行走,有"带燥方润,将浓即枯"之美感。横画的飞白空灵与中实漆墨的竖画相得益彰。三是运笔节奏明快,收放合度,阴阳对比强烈,情绪饱满。张海隶书的用笔一般是左重右轻,横画、捺画去掉了汉隶的大的波挑,显得有些收敛,但仍不失飞扬之情。放纵之笔多运用于字体下部的弯钩画和竖画上。宽阔的横画常以飞白空灵之法去调解,以不失之狂野;细巧轻灵的点画,好以空间的点缀来调和上部结字的紧密和沉闷。从汉简中化用的放逸之弯钩法非到关键处而不随意出手,一旦出手,或出锋或收锋又各具美姿。从《张猛龙碑》中生发的"蚕头"似成了 张海先生主抓字势的得意之笔,"开门见山",颇具份量,有张力,有气势,有运笔的险绝之美。张海的隶书用笔好比是少林神功大力金刚掌,其截然不同于太极神功之柔韧,既属硬功,则易伤于刚。文徽明八十岁尚能写蝇头小楷,功力深不可测,右军书法老而愈妙,但二者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也许,张海先生的隶书在大的框架和外延上不会再有明显的突破,但在其内涵的深化和积淀上尚有回旋余地。就像精工酿造的美酒,陈年老窖,愈久弥香。其实多数书家随着年势日高,心态的平淡,在功力表现上会呈现一种衰老气象,这是不是古人所说的"人书俱老"呢?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我想,有了往日的积淀,具有超凡艺术思想和前瞻性和张海,在隶书创作上一定会趋于"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

张海的隶书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如结字的拙巧兼优、雅俗共赏,章法的侧重取势,笔法的丰富多变和适于展厅的表现形式等等。他多以巨幅作品展出,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从中也可以看出,雄强而不失灵秀的中原书风在张海隶书风格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特别是他善于巨幅条屏创作,且以小行草独立幅式作多字款记,简洁明快,精纱绝伦,与其大家隶书相得益彰,风格完整而统一,可谓是一大创举,这使人产生"大纟玄 嘈嘈如急雨,小纟玄 切切如私语"的审美感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多元化的张海、一个全能的张海、一个有着非凡艺术品格的张海。

敢为人先,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审时度势的艺术辨别力是张海先生能够在当今书法领域里捷足先登,占领一席之地,并达到了到高化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海以隶作为自己的代表书风,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受到了书界的关注。但一般认为,他早期的隶书创作多趋于精美,似未超脱汉隶的樊篱。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中国书法开始由复苏趋向复兴。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一大批中青年书家群的崛起。张海是当时这一群体中优秀的书法组织者之一,正处于墨海弄潮的浪头,后来成为中原书风的领军人物。也许是书家个体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良知的发现,他们这一代书家意识到,文革十年浩劫,造成了文化上的空白地带,书法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必须鼓足"背水一战"的艺术勇气,唯其如此,方具有艺术上的挑战性。在艺术创新的苦思冥索中,张海先生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凡的艺术辨别力。他把怎样创造出"不与人同"的风格式样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应当说,在当时那个一切都在拾遗补缺、百废待兴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在书法界高扬传统创新这面新古典主义艺术思潮的大旗下,谁能很好地把握传统经典并与之拉开距离,谁就有可能占领艺术的至高点,成为标领时风的将帅之才。张海遍临汉碑,精研诸家,又在经典书法和民间书法之间往来奔突,终于"脱胎易骨,变相改观",以崭新的书法面貌傲立当代书坛。充分显示了书家开宗立派的拓荒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艺术的创新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痛苦的心路历程。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的建立往往同时伴随着另一种旧的审美范式的消解。创新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向前探索靠的是书家敏锐的审美知觉和过人的艺术胆识。也许刚才目标并不具象,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终有一天,不期而遇,妙手偶得。张海的隶书风格嬗变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如果说早期他只是从《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大家十分面熟的经典汉隶中得到隶书之共性美,而个性风格尚不够十分鲜明,与他人尚没拉开一定距离的话,那么,他后来从《封龙山碑》受到启发迅疾捕捉到了心中的风格偶像,则实现了其隶书风格的第一次飞跃。《封龙山碑》截然不同于一般汉碑之处。一是它面生,即不像上述诸碑那样有些""味,人们不易产生审美疲倦;二是在风格美上一反常态,与官方正统隶书相比,点画有力,趋于野性之美。然而,《封龙山碑》毕竟与汉碑统属一个系统,这虽为他的隶书风格定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但要显示"不与人同"的独特之个性来,且在当今风格林立的书法界占有一席之地,尚需更艰苦的探索。于是他从近现代考古学发现上找到了创新材料,从鲜活汉简墨迹中得到有益的启迪,成功汲取了汉简、魏碑和行草书的审美式样,完成了第二次质的飞跃,终于创造出了属于张海风格的"草隶"来。若把张海早期的隶书格局与现在所谓"草隶"风貌相比较的话,就会自然发现一个书家个体的风格从渐变到质变的艰涩而又漫长的探索历程。这期间的成败得失恐怕是一般的习书者难以想象的。何况,情与法、技与道、文与质、雅与俗,这些让书家们永远也无法回避的艺术矛盾,它有足够的力量摧毁意志薄弱的进取心和创新热情,欲达高妙境界何其难哉!

张海的隶书创作给予我们许多重要启示。第一,经典书法和民间书法分属于两大审美系统,但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经典书法的雅其实是从民间书法的俗中提炼出来的真纯;而民间书法的俗似是经典书法泛化的最终结果。二者之间其实在书法创新过程中尚有极大的开拓空间。特别是在运用近现代考古学的新发现上,今人比古人有更大的优势。如汉简书法对当代书家来说,是十分鲜活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创新材料。张海成功地借鉴汉简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第二,打破书法本体的金科玉律,敢于汲取其它书体的长处,相互嫁接、移植,然后走向融通,可以说,自清以来隶书大家多有成功之探索。今天张海先生是这方面的成功实践者,也再次证明了书法创新的空间在于多种审美元素的自觉整合,但关键是要创造出独立的自我风格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第三,传统决不是静止不变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又要注重弘扬时代精神,深入传统与开拓未来不是一对矛盾。古人的长处在书写,而今人的优势在表现。既有传统功力又有现代艺术的视觉效果,这是在当今展览机制下书法家们一直探索的美学问题。张海隶书的创作便是这方面的典范。

  评论这张
 
阅读(9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